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。服务群众、造福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鲤城区聚焦民生导向,紧盯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,着力创新理念思路,构建、优化治理机制,激发群众自治活力,多举措延伸为民服务触角,不断激活基层治理效能,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。

创新治理模式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构建共治共享格局

连日来,鲤城创新推出的“厝边事·邻里议”微信群直播活动先后走进海滨街道金山社区、开元街道泉山社区。社区党员代表、老人协会代表、群众代表和民政、市场监管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围绕长者食堂长效管理、住宅小区长效治理等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在镜头前热烈探讨,倾听民声,寻求解决方案。未到场的居民群众可以一边看直播,一边通过社区“小微权力监督微信群”参与讨论。这一创新形式以小“直播群”撬动了共治大格局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,提升社会治理效能。推动开展居务在线直播活动,是鲤城区探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,加强基层监督的有益尝试。以“微议事、微协商”的方式在社区和居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新的“沟通桥梁”,在线直播商议居民群众关心的社区事务,以此带动更多群众交流互动,真正让群众对社区小微权力由事后监督前移到事前、事中监督,有效联动各方、共议共商,打通了倾听“民意”、呼应“民声”的最后一公里。

接下来,鲤城区将继续聚焦民生热点,推动“厝边事·邻里议”直播活动常态化,做强基层监督,引导更多群众用好小微权力监督信息平台,在问情于民、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中汲取群众智慧、凝聚民心民力,让“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”蔚然成风。

拓展服务阵地

提档民生服务质感

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近年来,鲤城区紧紧围绕民生关切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,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,指导推动全区8个街道落实街道社工站建设,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为切入点、满足民生服务需求为落脚点、解决社区治理难题为突破点,合力提升辖区群众生活品质,切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。

目前,鲤城区已实现8个街道社工站全覆盖,重点服务辖区困难家庭、空巢老人、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,围绕为老服务、儿童关爱、社会救助、社区治理4个领域,推出“向日葵成长计划”“困境儿童关爱计划”“星星点灯·与爱同行”职工子女服务、“情暖夕阳”关爱困境老人服务等各具特色的专项服务,发挥社区、社工、社会志愿者、社会慈善资源、社区社会组织“五社联动”服务机制,精准对接居民需求,提供精细化服务。

据悉,在街道社工站全覆盖的基础上,鲤城还建成1个区级指导中心,培育了金龙街道、开元街道、海滨街道3个社工站示范点。建站以来,共链接培育社区社会组织83个;联动社区志愿者455名;链接社会慈善捐赠款物30.8万元,服务群众1.2万人次。下一步,鲤城区将持续创新社会工作模式,健全“五社联动”机制,构建社会工作发展协同体系,规范和完善街道社工站职能,扩大服务范围和受益群众范围,努力提升社工站服务效能和质量。

聚焦群众关切

强化城市精细管理

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是推动公共服务升级、提升辖区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有力抓手。近年来,鲤城区不断强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,以“网格化+精细化+规范化”治理模式,让城市管理从“传统巡查”向“智慧管理”转变,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。日前,以鲤中街道综合执法改革为试点、向全区铺开执行的打造街道综合执法改革“鲤城样板”项目获得全市“十佳”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。

2021年7月,鲤城区鲤中街道组建成立了综合执法中心,联合公安、交警、市场监管、城管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,实施“5+2”巡查模式,即5个巡查小组下沉网格开展日常巡查、2支执法督查队负责日常机动巡查,通过网格巡查和机动巡查相结合,织密城市管理网络。依托数字技术,街道综合执法中心还开发创建综合执法“云视控”平台,建立“天网+智慧平台+指挥中心+综合执法队伍”四位一体运作体系,通过执法记录仪、微信“随手拍”小程序上报等信息化手段,第一时间协调处置存在问题,实现“发现问题—责任分解—协调处置—跟踪反馈”的闭环流程。

经过近两年的运作,街道综合执法协调工作不断深入,群众也感受到城市的变化。“每天看到执法人员巡逻检查、文明劝导的身影,守护着我们这座城市,我都会感到心安。”家住西街附近的居民柳女士感慨道。目前,鲤城区已将鲤中街道综合执法改革经验和模式推广至全区8个街道,并根据每个街区的特点,精准定向施策,形成多方合力,实现了从“多人管一事”到“一人管多事”的城市治理模式新跨越。(李泽波)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