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有报道称,上海多家银行的ATM被限制“存取款一体”功能,现金要么只能存入,要么只能取出,还有部分ATM维护不及时,影响用户使用。

疫情防控背景下,限制“存取款一体”功能的做法有助于避免交叉传染,具有一定合理。根据监管部门安排,如果位于中高风险地区,ATM将被关闭存取款双向循环功能,变为单纯的取款机或存款机,现金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。这样有助于对存入的现金及时消毒,堵住防疫漏洞。

但是,做好疫情防控与满足居民存取款需求并不矛盾,应统筹安排,尤其要确保现金的正常存取。因为现金仍是部分老年群体惯的支付方式,不论科技如何发展,都应切实保障各个群体的支付方式选择权。

对于中高风险地区的变化情况,各银行要密切关注,动态调整ATM“存取款一体化”功能,守住疫情防控底线。对于日常存入的现金,要严格执行“先消毒后进库”;对于ATM等自助机具的日常维护,要严格执行清洁消毒要求,重点关注按键等高频触摸区域,减少病毒传播渠道。

信息不对称、沟通不顺畅容易导致误解、产生纠纷。用户与银行间天然存在信息不对称,用户处在信息弱势方。银行要切实履行信息告知义务,让用户及时了解存取款业务变动情况。一方面,告知手段要多元。当前,部分银行仍停留在“线下网点摆放通知牌”或“线上官网挂消息”,信息到达能力差。可综合运用手机短信、手机银行、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,增加信息的用户触达率和有效;另一方面,线下引导要到位。对于那些到了线下网点才发现ATM无法使用的用户,银行不应让其白跑一趟,可引导至柜台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,或告知其附可用的ATM布放地点,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。

一边是功能的“退步”,而在另一边,伴随着微信、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,作为存取现金工具的ATM机在重要和必要上已大不如前。使用的人少了,出于运营维护成本的考虑,银行选择削减机器也不难被理解。

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《2022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》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一季度末,ATM机共有93.67万台,较上季度末减少1.11万台,全国每万人对应的数量环比下降1.17%至6.63台。实地走访过程中也发现,ATM机“舱位”还在、机器不在的情况在申城各银行网点并不少见。

不论中高风险地区还是低风险地区,一旦ATM发生故障,银行要快速响应。此外,由于部分ATM属于外包服务,银行要协调相关责任方加大检修力度。双方可充分借助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机具运行情况,第一时间处理故障机具,确保现金存取服务不中断、便民服务不打烊。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