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,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南庄村的道路两旁,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李子树,累累硕果如一颗颗绿宝石挂满树梢,步入其中,仿佛一头扎进了“蜜罐”,甜意浓浓。

“我们这儿,石头缝里都是李子树,瞧,这棵树上的果子已经成熟了,快尝一下……”南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丽娟一边娴熟地从树上摘下李子,一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,“再过半个月,李子就全部成熟了,今年李子长势好,一定又是一个大丰收!”

在南庄,自古以来就有人栽种空心李,因李子成熟后果核与果肉分离,果肉脆嫩,酸甜适度,芳香可口,素有“果中珍品,李中茅台”的美誉,“中国空心李之乡”更是名声远扬。


【资料图】

说起这里的故事,必然从一口空心李的甜蜜开始。

一直以来,南庄村依托良好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,因地制宜发展空心李产业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目前,全村空心李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,覆盖全村190户889人。

“种了半辈子的李子,真没想到这颗小果子还可以管那么多钱!”今年70岁的张月珍是南庄村河东组的村民,从田地到李子基地,从地地道道的“庄稼汉”到有资有本的“新农人”,产业转型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
“以前,都是我们自家散种李子,种出来后还要自己背到镇上去卖,来回一趟就要花3个多小时,费时又费力,关键是价格最低的时候才5毛一斤,更别谈赚钱了。”回忆起过往,张月珍感触不已。

“现在,我们种出来的李子又大又甜,市场价可卖到每斤10元,根本不用担心销路,每年来地里采摘的人都是一波接一波,还有好多都是提前打电话或者在微信上预定的,忙都忙不过来”。望着房前屋后的李子树,张月珍笑得合不拢嘴,每年,她都依靠空心李产业收入达到上万元。

“选准产业、做实产业,就不愁富不起来。”如今,南庄村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像张月珍一样在家门口致富的新农人,在村委会的引导下,他们积极参与产业发展,并在基地务工,有事做有钱赚,生活慢慢好起来,日子也渐渐火起来。

然而,这份甜蜜,张丽娟深知来之不易。

“南庄村,难庄村,难难难,水在河里流,人在地里愁。”一句当地流传的顺口溜,是曾经南庄的真实写照。过去,坐落在“石林”之上的南庄村,山高缺水石旮旯,严重的石漠化束缚了当地的发展。

而今,石旮旯,不再是南庄前行路上的阻碍,一颗颗绿果子成了致富的金钥匙,充满希望的空心李产业“落地开花”,正为南庄人开辟着一片新天地。

自南庄村大规模发展空心李产业以来,“让村民更富裕、更幸福”这个念头,始终萦绕在张丽娟的心头,最终落在了每一步实干的脚印中。

“李子不仅要种得下去,更要长得出来,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看管护得好不好。”张丽娟坦言,南庄村空心李产业发展壮大,秘诀在于精心地管护。

“这几年来,我们把重点都放在管护上,我们不仅邀请省、市里的种植专家对农户进行专业培训与指导,还将‘课堂’搬到了田间地头,现场手把手教会村民相关种植和管理技术。”

“现在,村里的村民都形成了‘一分种九分管’的种植意识,大家对这个绿果子更加充满信心。”

…………

一颗颗“绿果果”,富了村庄,甜了群众。南庄村用足用好生态资源优势,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空心李产业,不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,描绘出了一幅“瓜果飘香群众喜乐”的幸福画卷。

今年,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,改变李子品种单一、品质不佳等问题,南庄村大力实施李子提质增效项目,在村里拿出79亩地作为李子产业提质增效基地,引进12类不同品种的李子树,进行试种实验,用于筛选推广市场价格较好的李子种植,并在技术培训、市场营销等方面做好统筹谋划,多措并举推进李子产业发展,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。

小果子撬动村经济,绿产业助推乡村振兴。种植上聚力、管护上着力、品牌上发力……挂满枝头的空心李,给南庄村带来一重又一重的惊喜,产业带来的希望让每一个南庄人都感受到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屠琪

编辑 阮丹

二审 郎艳林

三审 吴文仙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