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新闻网-广西日报记者 傅清龙

12月12—16日,2022桂林艺术节逍遥沙龙艺术系列讲座走进桂林的高校、中学及讲古堂开讲,国内知名文学、戏剧等领域艺术家和学者与艺术生、学生戏剧团体成员探讨艺术创作、跨文化艺术交流,共同感受新时代戏剧魅力。中央戏剧学院教授、桂林艺术节艺委会委员刘杏林说:“文化发展除有历史积淀和延续外,还要不断地创造符合当今审美的艺术作品,要用世界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文化,用国际的标准衡量我们的创作。只有这样,才能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不断前行。”


【资料图】

改编经典桥段更易上手

12月12日,桂林市中山中学老师秦敏带领中山戏剧社的同学们,表演了一段原创京剧《刘三姐》。“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好功底。”这让2022桂林艺术节展演剧目独角戏《人类的声音》导演孟丹峰感到十分惊喜。

“同学们年纪小、生活比较简单,如果从校园生活里找戏剧冲突,别人看起来可能小题大做。”孟丹峰认为,同学们可改编经典桥段,比如改编老舍《茶馆》,把北京茶馆变成桂林油茶馆,把掌柜王利发变成老太太,“把每一个人物按照你们的想象去改,但戏剧的矛盾,还是老舍先生的,这是一个成熟的‘矛盾’,这样感觉会很有意思。”

“今天的逍遥沙龙让我受益匪浅,知道如何贴合人物,演得与人物相接近,把人物塑造得更好。”中山戏剧社成员、初二学生姜思源说。

12月14日,儿童悬疑剧《神秘的牛奶瓶》在桂林市广西省立艺术馆上演,为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美学享受。记者 周军 徐天保 摄

戏剧品牌需要精心打磨

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,艺术家宋之歌与在校师生就“艺术教育品牌策划与拓展”这个主题进行了探讨,共同鉴赏艺术品牌的魅力。

“品牌作为被大众普遍认同,且具有长期影响力的文化意识形态,其形成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。”宋之歌说,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《只此青绿》,以及桂林艺术节开幕大戏《两京十五日》,作为炙手可热的文化品牌,都需要艺术家反复地精心打磨。

宋之歌表示,桂林艺术节最大的亮点在于青年人才的培养。一是推出了“英才计划”,给年轻艺术家搭建成长平台,培养年轻的导演、编剧,孵化出新作品。二是对年轻观众培养,通过文化、艺术进校园的方式,不断拓宽学生视野,让学生沉浸在艺术的滋养当中。

“听了宋之歌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,我受益颇多,对今后努力方向很有启发。”2020级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杨柳说。

了解戏剧创作奥秘

在桂林艺术节首次亮相的《浮生六记》制作人萧雁、导演胡翰驰在东西巷的讲古堂,为戏剧爱好者讲述创作奥秘。

萧雁说,原著《浮生六记》并不是一则典型故事,是沈复记录自己和妻子芸娘的日常片段,是生活中的“小确幸”。把“小确幸”做成“沉浸式”并不简单。

为了给观众带来极致的沉浸体验,演出现场设置有5处互动。书法、品茶、嗑瓜子等一套流程体验下来,观众心静了,跟随主角脚步,置身戏中。

“沉浸式表演的最大魅力在于,戏跟观众那么近,观众能像身边人一样看着故事发生。”胡翰驰说,《浮生六记》苏州园林版标准操作程序有1300多项流程,以达到完美的现场调度。

《浮生六记》火爆有一个显著的特点——观众由70%的“90后”“00后”构成。胡翰驰认为,《浮生六记》做到极致,才得到了观众喜欢。

“听了萧雁和胡翰驰两位老师的讲解,让我第一次体验‘沉浸式’戏剧带来的魅力,也体会到戏剧带给我的敬畏之情。”桂林戏迷秦荟说。

推荐内容